马上注册,观看完整内容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×
抗战时重庆作为中国抗战时陪都也是太平洋战场、亚洲反法西斯抗战国际指挥中心,现仍保留着那个年代的很多印记。凯旋路上形似城门的桥洞,山城特色梯坎,元朝藏经楼及中国第一部城市客运电梯,联升巷大梯坎与桥洞等。梯坎近两百步石梯是连接上下半城重要步道,似城门的建筑实是石拱桥洞。于1942年建成,9跨,桥洞直径8米,全长近80米。是目前主城最大石拱桥。 三圣殿是重庆母城渝中区凯旋路的古名。路长730米呈之字型,是连接主城区"上下半城"的主干道。清代时此处设有为军需服务的急递总铺为火巷马路,沿路老地名有东征桥、联升巷、新火巷、黄楼、三圣殿、玉带桥等。1939年抗战时期日军飞机轰炸重庆时,在缺乏钢材和建筑机械的年代,重庆军民以坚韧意志,用臂膀和双手,在悬崖峭壁间垒起了石砌高墙和桥洞引道及石梯。凯旋路下储奇门码头长江对岸的海棠溪为川湘公路,也是中缅公路零公里起点处,连接着国际援华唯一的陆路通道。那时,除了长江水路,重庆与抗战前线通过川黔和川湘公路连接。前方打了胜仗,将士凯旋都要从储奇门进城,于是1942年4月取名凯旋路。1945年9月3日从前方归来将士由南岸海棠溪处集结后渡江进城,经凯旋路至民族路精神堡垒(现在的解放碑)参加了盛况空前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,凯旋路见证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。
|